极限推理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发现无名尸体的第二天――
吴斌在办公室里鉴证科送来的尸检报告。从报告上看,被害人是由于亚硝酸钠中毒引发呼吸衰竭导致死亡的。
吴斌想起一小时前与王警官的谈话,王警官是负责尸体解剖的法医。
“什么是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吴斌看着报告上的专业术语皱起眉头。
“正常人的血液中含有亚铁血红蛋白,它的主要作用是向人体输送氧气。如果强氧化剂进入血液,会从亚铁血红蛋白的二价铁夺取一个电子,使亚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导致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这就是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王警官就像在背书一样。
“你的意思是,被害人因亚硝酸钠中毒,导致机体缺氧而死?”
“对,亚硝酸钠是一种强氧化剂,一般摄入03至05克就会导致中毒,3克将导致死亡。而死者体内的亚硝酸钠浓度,已明显超过这个量。”
“新闻好像报道过有人食用这种东西导致中毒的。”
“亚硝酸钠通常呈白色粉末状,所以容易误将其当成食盐吃了。它主要用于工业上,但也有一些不法商贩会在食品里添加这种东西。”
“嗯,但是亚硝酸钠很少用于毒杀?”
“没错,亚硝酸钠中毒虽然也会致死,整个毒发过程比较长,有时甚至要十个小时以上,并不是理想的毒剂。”
“死者是以何种方式摄入亚硝酸钠的?”
“根据血液反应看来,应该是直接注射到被害人体内的,因为消化道并未发现亚硝酸钠的残留物。”
吴斌点燃了一支烟,狠狠地吸了几口。
十几年的刑警生涯,烟已成为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抽烟能帮助他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
王警官建议将被害人尸体送到理工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进行二次解剖,吴斌同意了,今天早上被害人的尸体已经被转到医院。第一医院病理科是全国有名的科室,一旦尸体在支队解剖时产生任何疑问,都会被送到那里再次进行解剖。不过吴斌很清楚,此次的解剖并没有任何疑问,王警官建议二次解剖,无非是希望能够找出更多线索。
死者没有任何随身物品,比如像手机、钱包这种最为常见的东西。
死者的所有口袋都是空的。
为什么会这样,吴斌认为只有一种可能,凶手拿走了死者身上的物品。
这样做是为了阻碍警方识别死者身份吗?
应该是这样,所以死者的脸部也被毁坏。事实上,当无法辨别死者身份时,警方的一贯作法是通过媒体发布相关照片向社会大众寻求帮助。此时知情者往往会主动与警方联系,提供死者的相关信息。而现在,警方想通过这种手段辨识被害人的身份,其难度无疑会大大增加。
可如果凶手不想暴露死者的身份,那么死者身上另外两处明显的痕迹绝不应留下――死者的右耳处有一块伤疤,而右手小指从第二指掌关节处被截去,小指余下的部分连同手掌的位置,也有和耳朵处相同的疤痕。据王警官分析,这些疤痕极可能是受到强酸腐蚀所致。
这么明显的特征显然能够帮助警方辨识死者的身份,为什么凶手任其留下呢?
同样说不通的还有那块刺青。死者脖子左侧靠近耳朵的位置有一块骷髅头图案的刺青,大小比一元硬币大不了多少,这样显著的特征照理来说也不应留下。
这是不是凶手的疏忽呢?
吴斌细想一下,立即否定了这种可能。凶手并未在现场留下任何其他线索,如此细心的人,断不会没注意到这么显眼的特征。
玻璃门被推开的声音,打断了吴斌的思考,李小咏和林桦走了进来。
“吴队,我们查访了案发现场的临近街道,但没有任何收获。”李小咏的声音明显带着气馁。
“没有目击者?”吴斌问道。
“那个片区属于拆迁区域,大部分的居民已经迁走,到了晚上就更荒凉了,基本上八点过后,街上就看不到人了。昨晚注意到死者的,只有一个刚从厂里下班的小姑娘。”李小咏说完,朝林桦点了点头。
林桦翻开记录本,“嗯,小姑娘说好像看到了死者脸朝里倒在街边的长椅上。不过,她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街上有一家小酒吧,有时喝醉的客人会直接躺到长椅上不省人事,这种情况她见多了。”
李小咏接过林桦的话说道:“无法确定这名姑娘看到死者的时候,死者是否已经身亡。此外她也不记得具体时间,因此无法与死者的死亡时间进行比较。”
“监控呢,有没有拍到什么?”
“那地方正好是死角,处于监控的拍摄范围外。”
看样子查访群众毫无收获,吴斌皱起眉头。
“吴队,要不,在媒体上发布死者的照片,寻求公众帮助。”李小咏道。
“暂时不用,先等等医院那边的解剖结果。”吴斌说完又低下头看着桌面上几张死者的现场照片。
“哦,好的。”李小咏说着,仍然站在桌前。
吴斌抬起头,看了看两人,说:“怎么啦?还有事?”
“不,吴队。那我们现在……”李小咏问道。
“先去整理一下有关证人的口供吧。”
两人应声退出办公室。吴斌叹了一口气。以往有些案件面向社会寻求线索时,常有大量热心群众来电,虽然提供的所谓线索,于案件侦破并未起到决定性作用,甚至还有大量无用的情报,但至少大伙儿有事可忙,全不像如今这样,只能被动等待。
但向公众发布死者照片,不得不考虑案件将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这么一具尸体。吴斌的目光重新落在照片中被害人血肉模糊的脸部,心里不由泛起一丝担忧。
这案子也许会成为悬案。
吴斌在办公桌前又耗了半个小时后,独自来到户政科。户政科科长老徐与吴斌是同一期进支队的。失踪人口的登记信息存储在户政科的数据库中,吴斌想确认看看死者是否为失踪人口。
当电脑屏幕上出现一行刺眼的“未找到匹配记录”时,吴斌忍不住骂了句脏话。用于检索的被害人脸部图像,是通过最新的计算机脸部还原技术模拟出来的,其原理是利用骨骼、脸型等信息重构人脸的图像。
“死者的脸部遭受重击,骨骼破坏较严重,况且还原技术本来就尚未成熟,效果还是很一般。”老徐安慰吴斌道,“不过,就算知道了死者的真实信息,也可能查不到。”
“哦,为什么?”吴斌问道。
“只有符合失踪立案条件的人,其资料才会录到数据库里。可是很多人失联超过一周,亲属才来局里登记,时间上严重滞后。”
停了一会,老徐又说道:“可是在十年前,只要失联超过三天,立马就有人来报案。老吴,你知道为啥吗?”
吴斌摇摇头,他知道老徐说话总喜欢卖关子。
“因为互联网啊,通讯手段多了呗。”看到吴斌还是一脸茫然,老徐继续解释说,“以前那会儿――也就是只有电话的时候,如果某人连续两天没接电话,他的亲属或朋友可能就怀疑他失踪了。现在有qq、sn啥的,很多人都用这些工具保持联系。而一个人好几天不回qq消息,没人会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就导致了失踪登记越来越延后的现象。”
“不过说到底,我觉得是由于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减少的缘故。”老徐叹了口气,“――喂,你说,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人与人的感情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淡呢?”
“也许吧。”吴斌站起身来,“这个数据库是全国联网的吧?”
吴斌觉得,死者也有可能是石泉市以外的人。
“当然,这里查不到,那就表明死者没有被登记为失踪人口。”老徐说道。
“这案子有点棘手啊。”吴斌用力搓着双手。
“很少听你这么说啊。”老徐笑道。
“线索实在太少了。现在唯一能做的,也许只有等待更多的线索出现。”
吴斌的手机响了,是朱桐打来的。此前,吴斌安排他在第一医院病理科等候最新的解剖结果。
“吴队,被害人的身份有线索了。”电话里传来朱桐兴奋的声音,“很可能是人民医院脑外科的医生,名叫郭世武。”
“哦,你们怎么知道的?”
“解剖时发现死者身上穿的内衣缝着的一个小标签,上面写着‘dcsph’几个英文字母。刚好第一医院负责解剖的李医生之前曾在人民医院实习过,他说‘dcsph’是‘人民医院脑外科实验室’的英文缩写。我联系了人民医院脑外科,据说郭世武已经失联好几天了,而他的右耳和右手小指曾在实验中受过伤,完全符合死者的特征。”
“太好了,赶紧联系郭世武的家人去认尸。”吴斌的心突突直跳,仿佛能听见血管脉动的声音,此时手机里又传来急促的拨号声――有人正想打电话进来。
“好的,我马上联系。”
朱桐挂了电话。吴斌一看手机,是林桦打来的。
“喂――我是,请说――”
吴斌的表情变得越来越严肃,他放下电话。
“怎么了?”老徐问道。
“发现第二名被害人了。”